《大秦帝国:裂变》观后感

出于某些原因,最近追完了《天行九歌》。看完之后有些感想但是又自相矛盾。韩非的智谋,卫庄的英豪,还有众多儿女情长,无不精彩,不过我却看到了韩国的卑微与弱小。昏君当道,奸臣当权,纵使有韩非张良也难以改变。于是我便想追求真正的大国,而战国时期,当属秦国,于是我便看了《大秦帝国之裂变》。

全剧一开始,便是秦魏少梁之战。初见,我竟不敢相信,日后独霸天下的秦军,此时穷得难以度日。秦军虽惨胜,但国力耗尽,献公又染重伤,赳赳秦,几近灭国。无奈之下,公子渠梁与魏国割地求和,舍弃了河西秦东甚至还有函谷关,这等气魄着实可敬。反观魏国,贪图小利而得意忘形,根基稳而妄图称霸,不否认那时的魏国确是一霸主,但是偏偏魏国庙堂过于自大,联合诸侯分秦却不公,致使六国联盟不了了之,也给了秦国宝贵的喘息这里就不得不说,魏王愚蠢,不听公叔痤之言,不用卫鞅竟也不杀卫鞅,置若罔闻,把魏国的未来断送,这是后话。但是没有识才之才,作为一个君,实在可悲。

之后秦公求贤,卫鞅入秦,卫鞅亲临诸县考察国情,深知秦国的症结所在,所以才出《强秦九论》,震惊秦公,而后大行变法,秦国大治。这期间,公的鼎力相助,卫鞅的执法严明,都是铸成变法大业的最关键。而秦国的上下一心,也是变法最根本的保障,这里面,虽然老世族怨恨四起,但是百还是贯彻了变法方针,民才是国之根本,所以即使后来商鞅死去,法也不变。

秦公与商鞅的大情大义,是全剧的亮点。太子年少杀人,公子虔受法而恨,老世族秉性难改,诸多事宜给变法造成了巨大阻力,秦公深明大义,坚持取商鞅的变法,并不遗余力地保护他,甚至在弥留之际,也还想着为商鞅摆平道路而不惜杀掉公子虔等阻力,开明之致,感天动地。而商鞅,为臣衷耿耿,为官鞠躬尽瘁,变法护法二十载,终于成就老强秦。

我还觉得,为官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,确实重要且必要。卫鞅走访秦国,不闻县令,但进山里,听取到了民众最根本的心声,所以他之后才能对症药,做利于秦国的变法。而太子放逐,隐姓埋名,寻游民间,失去了太子的显赫地位与锦衣玉食,也让他能真心地体会到民间实情,这期间,原本抵变法的他开始真正理解变法的重要与必要,这也为之后他继续执行法治奠定了基础。

我不想多谈论商鞅的变法的具体缺点,至少就当时来看,变法是有利的,不然也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。虽说最后商鞅身受车裂之刑,被人称为作法毙,我也不否认确实他也有很多过失,但是我至少惋惜,变法者皆受法而死,若始终如此不变,敢问是否还会有敢于变法之人?若没有,国家的下一纠正自身错误,可能就是亡国的最后一战,盛极而衰,不无道理。历朝历代,好像都逃不出这个圈套,以致于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了个国姓,变了一帮而已。

全剧还有其他亮点,如诸子百家争鸣,各种思想混杂,出发点却都是好的;众人争吵于庙堂,却只争策而不争心,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各抒己见,但是为了国家的好;白雪为了商鞅的前途与大业而放弃婚嫁;公子虔为了国家安定而断指明志;老甘龙韬光养晦求东山再起;田常愧于秦公招贤令而自等等,事件完整而内涵,人性饱满而深刻。

最后,我深受其感:赳赳老秦,共赴国难。

载于2018.06.03 13:20。